2024/07/15
本期相关的朴门原则:6、9、11,12
朴门原则第六条:Produce No Waste – 不产生垃圾
第一眼看到这条原则觉得不太可能:臣妾做不到啊!
以前看到一篇关于不产生垃圾的文章,当时就感慨:非常佩服,但我做不到。
所以一开始对第六条的理解是:如果有个完美的朴门农场,才“有可能”“尽量不”产生垃圾吧。于是决定先不管这条,想着以后再说吧。
本来也是计划等到设计好院子各功能区了再慢慢开始弄堆肥。可是在清理边界的时候出现了很多很多堆肥原料,丢了可惜,但如果不尽快利用,就会无处堆放且容易腐烂、变质、生虫,那可就不好了。
在清理水沟之后又一个意外在动笔设计之前就需要被动开始动手实施的事情:堆肥。
堆肥是农场中最容易被想到用来变废为宝的方法。那么堆肥之外呢?还有什么方法吗?
这时才突然重新认识了第六条原则“Produce No Waste”。直接的翻译可能会有些误导,“不产生垃圾”(想想就是做不到啊!)如果把每个词都分开理解,produce,是生产、制造的意思,通常我们想到垃圾,不是主动生产、制造的,而是用了我们想用的资源之后,多出来的没用的东西变成了垃圾或者说废物,这些东西是副产品。
那么换个角度,当每次有副产品垃圾产生的时候,变被动为主动,有意识地去认为这些是自己主动生产出来的,状态就不一样了,就能够更有意识地主动减少垃圾的生产。waste就是垃圾,或者更符合这里的意思是废物,那么就是要想“变废为宝”,以及利用“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比如这次临时开始做堆肥,其实就是想处理没地方放的废物:干枯树叶、杂草等。这些东西如果被看成是垃圾,就是垃圾了,可以被丢到垃圾桶。如果被看成堆肥原料,那么就是资源了。
换了一个思路之后,看东西的眼光都不一样了。
于是发现清理地块南边的时候不是清理出来很多废木料嘛,放的时间久了,已经有的开始发霉、局部腐烂,本来可以当作建筑垃圾处理掉了。
但现在想:这些木料刚好可以拿来做一些框架,再组装成几个堆肥框!
为什么这么想呢?
因为在研究堆肥的时候看到堆肥有很多种,高温堆肥、低温堆肥、好氧堆肥、厌氧堆肥、户外堆肥、室内堆肥等等。哪种适合我呢?先看看我自己现有的条件:有很多干枯的枇杷树枝叶、有很多新鲜的杂草、每天会产生一些厨余、需要简单、大量、快速的堆肥方式。带着这些条件再去寻找合适的堆肥方法,很快我就选到了我想做的18天伯克利高温好氧堆肥法。
图片来源:https://offgridworld.com/how-to-build-a-3-bin-compost-system-for-free/
看到做这种堆肥的农场一般都说需要至少1立方米的堆肥空间,因为需要给堆肥足够的氧气,要经常翻动。这1立方米的空间一般是较为松散的木制结构,比如货运用的木托盘,有足够的空隙让堆肥呼吸。
现有的废木料形状不统一,大小各异,甚至有些发霉、腐烂,用来做木制家具是不太可能了,但经过简单处理做几个堆肥框还是可以的。大小差别太大的就锯成大小类似的,发霉腐烂的就经过简单冲洗之后,沐浴在大理高原的阳光中曝晒,晒干了霉菌就没有了。
遇到困难
逐渐步入大理的雨季,一开始还没什么感觉,因为本地人都说今年雨季来得晚。结果没想到一下雨就是连续9天,不仅什么都做不了,而且之前晒好的木头、干树叶又重新变湿、发霉。
这下雨的9天里大概有不到5次的停雨时间,每次半小时到两小时不等,还有几次小雨的时间,基本上穿上雨衣还是能干点院子里的活的。我们也发现村民们就是利用这些时间,稍微有个雨不大的间隙就下田干活。这应该也就是雨季劳作的节奏吧。
就这样,本来以为不太可能的原则,本来以为要等到最后才能开始实施的原则,出乎意料地在设计图纸开始之前就被迫开始了。看到了一些曙光。
地块南部通过水沟改道确定除了南边界,而且在原有150平方米的地块外多出了大约10平方米的地块,这块地从各方面条件来说都刚好适合用来做堆肥区。
上上上一篇结尾说下回要说说微观环境,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下次再说吧。
参考资料:
米歇尔·鲍尔茨著,王秀莉译. 2023. 零浪费堆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Comentarios